养生百科 诗词大全 搞笑图文 食物相克 周公解梦

浙江中医药大学

院校名称 浙江中医药大学
院校类型 普通本科
院校隶属 浙江省教育厅
所在地区 浙江
院校性质 公办
学校排名: 171

院校介绍

浙江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南岸,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六和塔”隔江相望。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6月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正式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校址位于杭州市庆春街原浙江大学旧址。2000年3月,整体迁至现址。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校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中医药研究生、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首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是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工作基地。

学校现设15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滨江学院),建有13个研究机构,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643人(含独立学院),其中本科生9839人、硕士生1421人、博士生168人、留学生215人;成教生1933人。

学校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师资结构。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4257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其中正高职称267人,有专任教师836人,其中正高职称167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0人、浙江省“千人计划”人选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浙江省教学名师7人、浙江省名中医38人。

学校着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医临床基础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为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先后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博士点14个,覆盖中医、中药2个一级学科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二级学科;有硕士点46个,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6个一级学科和生物化工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听力学、中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中药市场营销和口腔修复重建医学目录外专业4个;具有临床医学(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临床医学、中药学、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现有本科专业26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浙江省重点专业8个、优势专业6个。中医学、中药学入选首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拥有国家教学团队1支、国家精品课程4门。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先后两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学校着力优化科研管理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拥有血液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重点实验室10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3个,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2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3支。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16项。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先后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丽水市、海宁市、衢州市、磐安县、余杭区、拱墅区、桐庐县等市县(区)开展了产学研战略合作,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有《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浙江临床医学》2种学术期刊,其中《学报》是全国对外发行最早的中医学术刊物之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被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

学校重视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德国、日本等26个国家与地区的58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招收了52个国家与地区的国(境)外学生,先后聘请了39位外国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习近平、张德江、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肯定。

目前,学校正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立足浙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而努力!

专业设置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学(七年制,授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具有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及现代医学技能和对常见病、多发病及急重症熟练诊治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实行院系合一、医教结合模式,依托于附属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办学。以“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深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为培养模式,强化医学英语教学。该专业学生由我院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第一年委托浙江大学培养,在浙江大学就读,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第三学期开始回浙江中医学院就读,后期实行导师制,并参与科研工作,最后两年时间在医院临床实习。本专业含中西医临床方向和针灸推拿英语方向,在第五学期由学生自愿报名选择。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教授、主任医师7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19人。其中博导22人,国家级名中医11人,省级名中医14人,全国名中医顾问12人。拥有4个博士点(中医内科、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骨伤)、1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内、西内、骨伤、中儿、中妇、五官、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放射影像)。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古典医籍、针灸学、中医骨伤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西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生物学、物理、化学、科研设计与方法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硕士学位,适合从事中西医、针灸推拿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594

  中医学(五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与技能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能运用中医学及西医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能对常见病、危重病进行处理的高级医学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实行院系合一、医教结合模式,依托于附属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办学。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教授、主任医师7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19人。其中博导22人,国家级名中医11人,省级名中医14人。全国名中医顾问12人。拥有4个博士点(中医内科、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骨伤)、1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内、西内、骨伤、中儿、中妇、五官、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放射影像)。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适合从事中西医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594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素质较高,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的中西医专业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实行院系合一、医教结合模式,依托于附属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办学,实行中西医结合教学,具有中医和西医两套诊疗技术,符合现代医学市场的需要。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教授、主任医师7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19人,博士生导师22人,国家级名中医11人,省级名中医14人,全国名中医顾问12人。拥有4个博士点(中医内科、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骨伤)、1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内、西内、骨伤、中儿、中妇、五官、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放射影像)。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适合从事中西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主要课程: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经典、正常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包括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中西医结合方法学、医学机能实验学、西医诊断学基础(含操作和X线)、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题讲座等。

  联系电话:0571-86613594

  第二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五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临床各科基本诊疗技术,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与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杭州市第一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杭州市传染病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省内31家三级以上医院联合,以达到学生早临床、多临床的教学目的。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专兼职教授(主任医师)3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3人。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适合从事西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655

  口腔医学(五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等操作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修复和与预防工作的口腔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训练,具有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修复和预防保健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主要课程: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口腔材料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专兼职教授(主任医师)2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5人。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口腔医学学士

  培养特色:本专业后期临床教学由附属杭州市口腔医院为主,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市第一医院等三级以上医院口腔科,突出培养学生口腔内科、口腔修复、口腔技工等临床诊疗能力。

  学生就业:适合从事口腔医疗临床、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655

  第三临床医学院

  针灸推拿学(五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医药学、针灸推拿基本理论知识和现代医学知识,接受中医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医学美容等医疗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中医针灸、推拿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和从事科研工作基本能力的高级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含针灸推拿方向、医学美容方向和康复医学方向,在第五学期由学生自愿报名选择。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教师3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4人。

  主要课程: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推拿手法学、针灸推拿治疗学、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康复医学基础、运动医学、中医养生康复学、美容学基础、实用美容学技术、美容外科学、中医美容学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适合从事中医针灸、推拿、康复或医学美容等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514,86613661

  康复治疗学(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中、西诊疗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基本训练,具有运用康复手段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和科研工作基本能力的高级人才。

  培养特色:培养以中医针灸推拿为基本手段,能胜任临床康复工作的专业人才。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0人。

  主要课程:中医学概论、西医内科学、中医康复基础、现代康复医学基础、针灸学、推拿学、临床康复学、理疗学、运动医学、神经病学、物理治疗学、中医骨伤学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适合从事临床康复科的康复治疗以及自然疗法等医疗康复、教学和科研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514,86613661

  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卫生事业管理及医药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具有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中各种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理医兼顾,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后分流”的培养模式并在部分班级引进导师制。本专业含医疗保险、医院信息管理、药事管理三个培养方向,在第五学期由学生自愿报名选择。2006年开始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公共事业管理硕士(MPA)课程教学点。

  师资情况:本专业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医院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药事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辅助医药卫生管理、社会医学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适合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药企事业及相关单位从事行政、文秘、人事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686

  市场营销(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熟悉市场调查和预测技术,具有较强的定量分析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在各类医药企事业单位中从事业务经营、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理医兼顾,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后分流”的培养模式。本专业含电子商务、医药营销两个培养方向,在第五学期由学生自愿报名选择。

  师资情况:本专业有教授2人,高级营销师1人,副教授4人。

  主要课程: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学、营销策划、市场调研与预测、商务谈判、商务英语、广告学、医药商品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适合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医药企事业单位和医疗机构从事市场营销、策划和组织管理等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686

  护理学院

  护理学(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既系统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和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能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护、整体护理,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护理管理于一身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采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中西医结合和应用型的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高级职称教师9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3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3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5人。

  主要课程: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学、母婴护理学、儿童及青春期护理学、成人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理学士学位,适合从事护理教学、护理科研、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和中西医临床护理等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674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医学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中西医药学基础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高科技生物工程公司及生物制药行业、医疗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医学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特色:采用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平台加专业模块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后期实行优秀学生导师制。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专兼职教师43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9名。

  主要课程:中医学概论、西医学概论、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信息学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适合在生物行业、医疗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科学研究和教学、行政管理等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600、86613598

  医学检验(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医学检验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适合在各类医院和卫生检验检疫部门从事检验和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

  培养特色:采用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平台加专业模块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后期实行临床导师制。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专职教师59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22名。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论(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医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检验、血液学检验、卫生学检验。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适合在医院检验部门、卫生检验部门、防疫部门、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从事检验检疫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600、86613598

  生物技术(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生命科学基本理论,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医学生物学和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农业、食品、医药、环保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特色:采用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平台加专业模块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后期实行优秀学生导师制。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专兼职教师42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9名。

  主要课程:中医学概论、西医学概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工程、遗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适合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600、86613598

  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流程和工程技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医药和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采取重基础、宽口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工业微生物、酶工程、蛋白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中药生物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注重与中医药学科的密切结合,具有从事化学制药工作的基本能力。

  师资力量: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课教师由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组成,并有多名博士、博士后和留学归国人员。

  主要课程:发酵工艺学、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工艺学、药物化学与分析、生化分离工程、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厂设计、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化工原理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适合在大中型制药企业、食品加工酿造企业、科研院所、医疗等部门从事生物技术、医药和工程方面的科研和管理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715、86613712

  制药工程(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制药工程方面的知识,掌握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学科的基本理论,掌握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流程和工程技术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在制药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采取重基础、宽口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化学制药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注重与中医药学科的密切结合,具有较强的中药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一定的生物制药工程学科的基本能力。

  师资力量: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课教师由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组成,并有多名博士、博士后和留学归国人员。

  主要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制药工艺学、药剂学、生化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学、制药工程、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工业微生物学、发酵工艺学、基因工程、化工原理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适合在大中型制药企业、食品加工酿造企业、科研院所、医疗等部门从事制药方面的科研和管理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715、0571-86613712

  听力与言语科学学院

  听力学(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研究听觉的生理、病理及听力康复方法,是一门生物科学、电声学与语言学、医学等学科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培养富有创新精神,能在听力学及相关领域从事耳聋预防、听力言语康复、教学、科研及助听、听力设备研发的高级人才。

  培养特色: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

  主要课程:语音学、语言学、耳鼻喉科学、语言病理学、基础听力学、临床听力学、语言治疗学、助听器学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适合在听力学及相关领域从事预防、康复、教学、研发等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573、86613754

  外国语学院

  英语(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普通英语的基本知识,具有熟练的听、说、写、译基本技能,并掌握中医药、国际贸易、旅游、文秘等基础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特色:在专业教学上,以普通英语为主干,以多种专门技能为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的适应面。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教师39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6名,外教3名,讲师14名,助教14名。

  主要课程: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高级英语阅读、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口译、英美文化、中医基础(英)、语言学导论、英语国家概况与文化、国际贸易实务、旅游英语和涉外文秘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适合在经贸、外事、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和中医药交流等部门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633

  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和技能,又具有医药学和生物医学背景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计算机网络设计和维护、数据库开发和管理、医学影象处理技术的应用以及生物医学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为重点,学生具有计算机软件应用、科研、开发的能力,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以及IT行业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和研究等工作。

  培养特色:本专业立足于“厚基础,重交叉,宽口径”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面向医药卫生行业兼顾通用的人才培养方向,除了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外,还学习中医及生物医学基础课。突出计算机与中医药、生物医学以及现代医院管理学知识的交叉融合以及计算机在中医药和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生计算机软件设计、数据库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等领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能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硬件维护和系统管理,尤其是医药学领域计算机应用开发工作的专门人才。

  师资情况:本专业有教授1人,副教授5人,并且紧密依托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主要计算机专业课程由浙大计算机学院选派优秀授课教师承担。

  主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图形学、医学数字图象学、医院信息系统等。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适合在医院、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医药企业、IT企业、科研设计等部门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硬件维护和系统管理等工作,2005年、2006年两届毕业生总就业率达96%。部分学生进入外资企业、省内外知名IT企业,1/3学生进入医药相关企业和省市级医院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623

  药学院

  中药学(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掌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本专业按照中药现代化高等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制定了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教学计划。即前期中药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部分专业课的内容相同,后期则根据学生的个人志向和社会对相关各专业方向人才的实际需求,开设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本专业的学生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中药品种与质量鉴定,中药材的炮制与加工,中药有效成分检测、提取、分离,中药制剂和中药新药开发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中药配方、中药应用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特色:本专业含中药学(中药应用与品质评价)方向、中药新产品开发方向和中药贸易方向。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教师7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高等数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新产品开发概论、贸易学概论、药品营销学。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适合在中药制药企业、医疗机构、中药研究和检测部门等单位从事中药管理、中药研究开发、药品营销、中药质量检测、药店药师、医院药房配方、医院制剂制备等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606

  药学(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药学基本科研方法和技能,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成为从事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物制剂、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培养具有跨化学、中药学、医学三大学科知识的综合型药学人才。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教师7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高等数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临床药理学、药剂学。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适合在制药企业、医疗机构、药品内检验部门、科研机构等从事药物检测、临床药学、医药营销、新药研究和开发、药物制剂生产与管理以及有关院校药学教育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606

  药物制剂(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药学、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药物剂型的原理、制备方法和生产工艺,具备剂型及制剂设计、工艺技术设计、质量控制及药物分析等基本能力,能够从事药物剂型与制剂的研究开发,药物制剂的生产、制备和质量控制,新药研究与开发、药品生产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培养具有研究化学药新制剂、新剂型及中药新制剂能力的特色型人才。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教师7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高等数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化工原理、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工业药剂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适合在制药企业、医疗机构、药品检验部门、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药物生产、技术管理、化学药和中药制剂研究开发、医院制剂制备、药物质量检测等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606

  食品科学与工程(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食品生产工艺原理、质量控制与监测、保健食品监测与开发、食品安全与卫生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在高等院校、相关科研机构,或在食品的流通、加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从事中药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食品安全性评价,质量管理控制及质量认证等工作的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培养以保健食品研发和食品卫生检测为重点的专门人才。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教师7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食品化学、发酵工艺学、食品工程原理、中药营养与保健、食品安全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中药新产品开发、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艺与开发、功能食品学、食品管理法。

  学生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适合在食品企业及中药企业、食品检验部门、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及技术管理、食品和功能食品的工艺设计、开发、食品监督及质量检测等工作。

  联系电话:0571—8661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