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百科 诗词大全 搞笑图文 食物相克 周公解梦

江苏科技大学

院校名称 江苏科技大学
院校类型 普通本科
院校隶属 江苏省教育厅
所在地区 江苏
院校性质 公办
学校排名: 310

院校介绍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蚕业服务,形成了船舶、国防、蚕业三大特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法等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办学历史源自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 1993年更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06年12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学校现有镇江三个校区和张家港校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140余名,教授141名、副教授307名,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8名。现有5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型,其中工程硕士有10个培养领域。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本科学生21980余人,研究生2600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现有近300名国防生在读。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学校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乌克兰、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成立了有100多家单位参加的合作发展委员会。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常石造船株式会社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20多项,年奖助学总金额近1700万元。

  在近八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江科大人薪火相继,励志践行,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展望未来,江苏科技大学将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船魂”精神,努力达到本科教学一流、优势学科一流、应用技术先进的办学水平,努力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科技创新平台之一、学术交流中心之一,为“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长远战略目标而奋斗!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我校!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简介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是江苏科技大学的校区之一,是江苏科技大学拓展办学空间,与地方共建的教育创新成果,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公办校区,由张家港市政府出资建设,江苏科技大学负责办学,校区创建于2005年。校园地处张家港市区,交通方便、环境幽雅、设施齐全,占地856亩,校舍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一个“生态型、数字化、园林式”的现代化校园为学子们的求知深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张家港校区秉承江苏科技大学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船魂特色。校区具有完善的办学条件和完整的办学功能,根据江苏科技大学的整体目标要求进行学科建设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张家港校区完全按照江苏科大办学规格和要求办学,所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与镇江校本部完全相同。

  校区现有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和基础教学部等6个教学机构。正逐步形成研究生与本科生,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目前,校区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总数已达5068人。

  张家港校区秉承江苏科技大学“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八字校训,以创建“新型技术类型大学”为总体目标,坚持“立足苏南,面向长三角”的办学定位,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注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专业设置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简介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我校最早设置的船舶工程系,拥有我校最具优势的传统学科和特色学科。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江苏以及全国造船界均享有声誉。
  学院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制造”、“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和 “海洋工程与技术”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个成人教育本科专业、1个专升本专业和1个专科专业。“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十五”、“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于2008年7月获批江苏省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0年作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获得首期建设工程项目进行重点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建设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船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是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处以及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挂靠单位。目前在校各类学生2800余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32人,工程硕士研究生275人,全日制本科生2400余人。
  学院下设船舶工程系、海洋工程系、工程力学系3个教学系,1个工程实验中心和多个研究所,并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和继续教育办公室等管理机构,现有教职工82人,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博士18人,硕士44人;拥有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1个,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9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3人。
  学院现拥有“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中心”。实验中心共有实验用房8000平方米,设备总数1100套(件),设备总资产1400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190套(件)。拥有MTS系统公司生产的结构疲劳试验系统、大型结构试验平台、船模拖曳水池、风浪流综合试验池、波浪水槽等重型实验设施和目前国内外先进的FD/CAE/CAD/CAM软件系统等。
  学院坚持“质量取信、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充分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拓展学生素质;同时,积极开展国内外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我国各大造船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英国、俄罗斯、乌克兰、瑞典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NK等多家国际知名船级社在我院设立奖学金,资助我院优秀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由我院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江苏省力学创新计划大赛获得一、二等奖及特等奖多项。学院迄今已培养的6000余名毕业生,绝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船舶工业以及各个领域的重要骨干力量,同时,也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国际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外高校输送了大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8%以上。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作为江苏科技大学重点建设的学院,在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科积累和教学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教学质量高,并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与科研管理体系。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将秉承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船魂”精神,开拓创新,做出更大的成绩。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是我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以机电结合为特征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机械工程学院的综合实力得到迅速提高和加强,在船舶和机械行业中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学院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工业设计3个本科专业,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电子工程3个硕士点,建有5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40余人。自1978年至今,共培养本科毕业生7000余名,硕士研究生近300名。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创业,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30%左右。拥有江苏省“333”工程学科带头人及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6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思想作风好、学术造诣深、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十一五”期间,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成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1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正式出版教材16本,其中1本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
  机械工程学院拥有省级机械工程实验示范中心,科研手段齐全,实验设备先进,拥有多台套高、精设备及300余台各类计算机,为面向海洋工程、船舶配套设备及其相关行业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提供了保障。学院每年承担各类科研、科技服务项目数10项,近五年,平均年度经费近500万元,省部级以上鉴定成果数10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5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机械工程学院秉承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近5年,学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简介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动力工程系,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系之一。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已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在船舶轮机、动力装置、舱内环境控制、振动与噪声控制、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在船舶、能源与动力行业中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学院现有“轮机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热能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 其中“轮机工程”为“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建设专业。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900余人。
  学院下设热工基础、热能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4个教研室,1个工程实验中心和3个研究所,并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管理机构,现有教职工46人,教授8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25人。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省 “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及各具特色的学术梯队,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院依托行业优势,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预先研究和工程应用有机结合的科研体系,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镇江市社会发展计划项目等在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近40项。
  学院现拥有轮机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中心下设热工基础实验室、动力装置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振动噪声实验室及轮机仿真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500余台套,固定资产总值约1200万元,其中20万以上设备10余台套。目前实验室拥有船舶柴油机性能试验及船舶辅机试验等综合实验台架、船舶轮机综合仿真操作系统、轮机虚拟现实三维可视化数字系统、燃料电池SOFC堆实验测试系统、VCR便携式热成像仪(德国)、扭振测试分析仪、多种传感器、丹麦B&K多通道振动噪声测试分析系统、B&K 2250-H-003手持式噪声振动分析仪等。实验室配备有浪潮TS10000高性能计算服务集群工作站,拥有STAR-CD、AVL EXITE(POWER UNITE)、BOOST、FIRE、NASTRAN、ANSYS、COMSOL Multiphysics等大型计算分析软件。
  教学工作始终是学院的中心工作,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正式出版教材15本,其中1本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我院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人环奖”大赛三等奖1项、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
  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充分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拓展学生素质,通过加大校企联合,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共同建设产学研基地、学生实习基地等15个、“江苏省船舶与海洋空调冷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个。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平均98%以上。

电子信息学院简介

  电子信息学院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船舶电器装置专业。经过几十年的磨砺,现已成为集自动化、电子工程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教授12人,副高17人,博士20人。
  学院设有5个本科专业,4个硕士点和2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其中,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校级特色建设专业2个。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硕士研究生245人,工程硕士研究生65人。
  学院拥有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美国德州仪器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以及船舶电气与电子三个学科实验室,在建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用房总面积超过3320m2。
  学院在其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紧密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技能培养,为我国的国防事业、船舶行业以及地方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高级人才。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用爱心服务、促学生成才”的人才培养宗旨,既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 养,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断为学生营造和谐发展的广阔空间。近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等多次获奖,多次获得江苏省先进党支部、江苏省优秀班集体和江苏省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表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环境报》及《中国财经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创建于1979年,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及工业工程、项目管理2个工程领域硕士点;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7个本科专业,经济学(金融分析及风险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营销方向)经省教育厅批准单独招生。“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该学科梯队为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敏捷造船集成管理研究”团队为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会计学”专业为省特色专业,“工业工程”为省品牌建设专业,“经济学”专业为校特色专业。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经济系、会计系、信息管理系;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下设物流工程与管理、工业工程、信息管理暨影子工厂、会计学4个实验室;有4个研究所,1个图书资料中心,1个科研实体: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拥有省数字化造船软件开发工程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98人,专任教师87人,其中教授16人,副高职称34人,其中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各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省市劳动模范各1人。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270人,工程硕士200余人。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立院之本,提高教学质量学院永恒主题”的观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基础,学科梯队、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规范教学日常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30多年来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培养经济管理人才5000余名;为中国船舶行业举办厂长、经理、总会计师培训班30余期,培养了2000余名后备干部,被誉为中国船舶系统干部培训的“黄埔军校”。
  学院以制造业为基本面象,以信息技术应用为背景,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近五年学院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国防研究基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省软科学、省社科基金、省自然基金及企业委托等各类科研课题230余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它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省优秀软件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100余篇,出版专著8部、教材20余部;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中青年奖1项,江苏省精品课程4门,省研究生优秀课程1门,省精品教材1部。

数理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是承担我校理学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教学的二级学院,前身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基础部, 1978年学校升为本科,同年更名为镇江船舶学院基础学科系,2001年基础学科系更名为数理系, 2005年成立数理学院。学院下设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统计学系、应用物理系、大学数学部、大学物理部、数理学院实验中心。目前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全院共有教职员工8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讲师54人,其他中级职称3人。学院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0%,硕士生导师7人。有 5位教师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称号,先后有9位教师被国家或学校公派出国深造。我院注重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总面积达 3910平方米, 设备总资产达近千万元,拥有省级大学物理实验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室,应用物理实验室,信息与统计实验室,承担了全校大学物理及学院物理专业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任务,为教师的学术研究和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提供平台。
  数理学院教学严谨、管理有序,教学科研成果显著,现有在校本科学生607人,硕士研究生10人。学院注重学术研究,近五年学院教师发表论文365篇,其中60余篇为教学研究论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 34 篇,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1项。学院积极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主持或参加了20余项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师主编教材7部,出版校内讲义10余部。大学物理及实验、大学数学两门课程获省二类优秀课程及校精品课程称号。 我院教师参加江苏省高校基础物理教师“上好一堂课”比赛先后获比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计算机多媒体物理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校高教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荣获一等奖1项。
  学院本着面向社会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思想,根据专业特点和理科学生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训和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连年取得骄人的成绩。2006年以来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高等院校非理科专业高等数学竞赛,参赛学生在本科一级、二级及民办本科的比赛中共获一等奖17人,二等奖50人,三等奖81人,成功参赛奖49人。在全国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获省大学生一等奖2队,二等奖3队,三等奖18队;研究生建模获国家一等奖1队、二等奖1队、三等奖9队。在参加第五、六、七届全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中,指导学生1个队获特等奖,4个队获一等奖,5个队获二等奖,6个队获三等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具备较高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素养人才在高新技术和工程科学乃至经济管理的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社会对理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院将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依托学校良好的工科背景和学科优势,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基础知识宽厚,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其焊接专业1953年开设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时期。1988年成立焊接与材料系,2003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拥有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下属的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下属的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材料工程硕士领域。拥有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腐蚀与防护、电子封装技术,以及冶金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
  学院下设3个教学系:材料与成型系、焊接与电子封装系、腐蚀防护与高分子系,4个实验室:金属材料与材料成型实验室、焊接与电子封装实验室,腐蚀防护与高分子材料实验室以及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焊接学会挂靠单位和理事长、秘书长单位,中国焊接学会熔焊工艺及设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材料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2010年启动的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群“船舶与海洋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由原国防科工委与江苏省共建。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拥有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现代焊接技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省高效焊接工程中心、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享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部级)高效焊接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原国防科工委特种焊接技术和大型结构件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的共建单位。
  学院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20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2名,海外留学回国人员19名;拥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江苏省“333工程”科技领军人才3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多人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达1600多人,工程硕士100多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几年来,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
  学院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为“四位一体”,注重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近5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研究计划、省重大科技攻关、省工业支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国家及部省级研究课题200余项,累计科研到款经费7000多万元;申请及获得国家专利80余项,获部省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目前在特种焊机、水下焊接与切割、高性能材料、涂料及其制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特色,已转让科技成果数十项,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建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研究生优秀课程2门、省级精品教材1部,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4部,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共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近200篇被SCI、EI、ISTP收录。
  长期以来,学院与俄罗斯克雷洛夫海军研究院,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乌克兰国家海洋技术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群马大学、名古屋工业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滑铁卢大学、阿尔伯特大学,韩国材料研究所、科学技术院、光州大学,美国密苏里理工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良好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简介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成立于2008年7月,其前身是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系。学院现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拥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1993年创立,已形成建筑工程、地下结构及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三个发展方向,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建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于2002年正式招生,现为我校特色建设专业。建筑学是学院新办专业,该专业要求报考的学生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学院目前设有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2个教学系, 1个工程实验中心,1个研究所和1个工程咨询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并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管理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专任教师37人,其中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人1人,教授4人,副高职称教授1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0.5%,具有博士学位1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4%,另有2人脱产攻读博士学位、3人进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深造。近年来,年轻的土木建筑学院(教师平均年龄36周岁)发展迅速,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横纵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镇江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学院注重校企联合,设立产学研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等共14个,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师资水平和教学效果,形成了教学、科研、设计一体化的办学特色。

人文社科学院简介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社科学院肩负着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工作,承担着江苏科技大学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
  人文社科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9人,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博士15人、在读博士9人。学院现设有公共管理系、政治与行政学系、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图书情报中心、人文素质实践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院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等机构;校思政理论课教研部及校公共艺术中心挂靠我院,校思政理论课教研部下设历史学教研室、哲学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思想品德教研室和人文教研室。学院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本科专业。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人文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我院面向全校开设了60多门人文类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2002年被评为省重点课程,并在2005年被遴选为校精品课程进行再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于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示范课程;《中国近代史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与《思想品德修养》课程群于2006年均以优秀成绩通过学校重点课程验收;《自然辩证法》在2010年被评为省研究生精品课程。近年来学院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省部级获奖10余人次,省厅级哲学社会科学类优秀成果奖20项。我院现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一人获国防科工委思政教育先进个人,一人获江苏省高校思政教育先进个人。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外语系,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具有较强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现任教师100余名,其中正、副教授26名。学院由英语系、大学外语教学部、研究生外语教学部、语言实验中心、语言文学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赛珍珠研究所、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部门组成。学院共有12个语言实验室,1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语音实验室,2个自主学习中心。
  目前,学院在籍本科生、研究生近400人,设有“英语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商务英语及船海英语方向),拟增设日语和英日双语等专业。2006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英语专业被列为学校的特色专业进行建设,《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为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获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称号。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简介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学术力量基础上,通过整合相关学科而建立的专业特色鲜明、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涵盖本科和研究生(硕士、博士)教育的高起点新兴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6人,有博士学位者24人,专业教师中100%具有硕士学位。目前有博士生导师4人,专兼职硕士生导师41人。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名。
  学院现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本科专业,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特种经济动物饲养),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用化学)。学院下设生物技术与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目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近千人。
  学院科研力量雄厚。近五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教材6部。学院拥有一个农业部家蚕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江苏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专业基础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达1500多万元。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实验教学内容、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院培养实验技能高,动手能力强,实用与研究型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年来,各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在95%以上。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作为江苏科技大学的特色学院,在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中,经过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院管理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群策群力,真抓实干,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放在首位,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劳动者。2000年我校获全国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2006年我校《大学体育》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2007年学院4名教师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得2个二等奖2个优秀奖;2007年我校获得“江苏省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获得“江苏省高校体育先进单位”,同年获“江苏省十七届运动会群体先进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1人,博士在读人人,硕士学位、硕士在读32人。目前有硕士生导师1人。
  学院历来注重科研建设,近几年学院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近400篇,撰写专著2部,编写教材17本;获得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8项;地市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近21项。学校配套建设了人体科学实验室、体质健康测试指导中心、健身指导中心等实验实践中心。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简介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诸学科相互支撑的多科性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是江苏科技大学的校区之一,是江苏科技大学拓展办学空间,与地方共建的教育创新成果。张家港校区坐落在全国文明城市——江苏省张家港市,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公办校区,由张家港市政府出资建设,江苏科技大学负责办学,校区创建于2005年。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坐落于长江三角洲腹地的一座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张家港。这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和,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经济发达。近年来,张家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三名等近百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张家港的发展思路和业绩曾被《人民日报》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十六字张家港精神闻名全国。张家港校区新校园地处张家港市区,交通方便、环境幽雅、设施齐全,占地856亩,校舍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一个“生态型、数字化、园林式”的现代化校园为学子们的求知深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张家港校区秉承江苏科技大学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船魂特色。张家港校区具有完善的的办学条件和完整的办学功能,根据江苏科技大学的整体目标要求进行学科建设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张家港校区完全按照江苏科大办学规格和要求办学,所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与镇江校本部完全相同。校区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学校雄厚的师资和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校区现有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和基础教学部等6个教学机构,共计18个本科专业(方向)。正逐步形成研究生与本科生,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目前,校区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总数已达5055人。
  张家港校区秉承了江苏科技大学“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八字校训,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全国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考研达线率稳步提高。校区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倡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校区2009届、2010届本科生毕业率分别达到97.77%、96.55%,学位授予率分别达到96.28%、100%。
  近年来,校区以创建“新型技术类型大学”为总体目标,坚持“立足苏南,面向长三角”的办学定位,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注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