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百科 诗词大全 搞笑图文 食物相克 周公解梦

西南民族大学

院校名称 西南民族大学
院校类型 普通本科
院校隶属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所在地区 四川
院校性质 公办
学校排名: 206

院校介绍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包括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坐落于天府之国,芙蓉之都的锦绣成都,与闻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邻。学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分为武侯校区(老校区)、航空港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和阿坝州红原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含在建)。

学校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2千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67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400余人。有47人先后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7人为国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84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8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学校下设23个教学单位;有本科专业8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有4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19个双学位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学校馆藏图书资料45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4.5亿元。

学校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省(部)级项目8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万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80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特别是在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有2个“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有6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委员会”挂靠学校,国家部委、中国社科院先后在学校建立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四川省少数民族双语科普基地”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和内刊《民族学信息》等。

学校建立60余年来,培养出各类人才15万余人。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近30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是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民族博物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的师生员工情同手足,互助友爱,互帮互学,和睦相处,共同进步,营造了团结互助、亲密友爱、共同奋斗的人文环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学校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西南民大宗旨,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西南民大道路,体现“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铸校”的西南民大理念,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西南民大精神,实施“一体两翼”西南民大战略,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彰显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能力、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促进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专业设置

法学院

  法学院是四川省“民族地区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学理论学科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四川省重点学科,法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四川省特色专业”和西南民族大学“示范性专业”。现有法学理论、诉讼法学和法律硕士3个硕士点,1个法学本科专业,是国家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班培养单位。下设法学基础课、民商经济法、刑法、国际法、诉讼法等5个教研室和刑侦与物证技术、模拟法庭2个实验机构。有民族法学研究所、宪政制度研究中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研究中心3个科研机构。

  学院现有在校生189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47人,本科生1585人,政法干警体改班学员59人。有教职工7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7人。博士12人,在读博士1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校学科带头人2人,校教学名师1人。学院近五年来研究成果丰硕,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出版著作、教材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是一所充满活力、发展迅速的学院。学院坚持以“建设有特色、现代化的一流民族大学”为办学宗旨和目标,以“育高素质管理人才,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为目的的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学院目前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经济与管理5个硕士点及农业技术推广专业硕士点(农村区域发展方向);设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7个本科专业;建有现代化的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室,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共2600余人。

  学院现有教师7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4人,博士和在读博士25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90%,并聘有国内外客座教授15人。 学院设立有公共政策分析研究所、应用市场营销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企业营销研究中心、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5个研究机构。近三年以来,教师共完成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4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学院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010年1月2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30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中国赛区比赛中,由管理学院学生组成的两支队伍分别取得总决赛冠军、亚军的好成绩,并获得团体一等奖、最佳组织奖、团体总分第二名等多个奖项,并将代表中国参加5月份在俄罗斯举行的第三十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总决赛;在2006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管理学院学生获得全国乙组一等奖、二等奖和四川赛区二等奖等奖项;在第四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金奖两项、铜奖四项。在第九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在第十届“挑战杯”(2007年)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育人模式,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使之成为适应 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培养高级专门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目前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博士点(与民族研究院合办),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金融学(含保险学)3个硕士点;设有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财政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金融学是四川省特色专业;学院有5个教研室和2个研究中心、4个研究所、1个经济学综合实验室,金融学教研室是四川省省级教学团队;现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个区的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600余人。

  学院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讲师及助教2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5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在职专任教师60%以上。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

  学院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每年有多人次在全国、四川省、成都市的各级、各类比赛(竞赛)中获奖。

  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15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0多部,发表论文700余篇。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目前拥有专门史硕士点,旅游管理、历史学、博物馆学、民族学4个本科专业和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科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民委评估的优秀本科专业和学校示范建设专业。建有1200余平方米的民族特色鲜明的旅游管理综合实验室。学院现有学生900多人,教职工3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讲师24人,博士1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专业教师中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88%。

  学院设有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设计院、旅游策划研究中心和世界遗产研究中心;拥有旅游规划资质;校企合作建立的马瑞卡国际酒店·物业管理学院挂靠在本学院。学院同全国各地旅游、文博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为学生的专业培养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教师近年来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完成地方旅游规划策划项目40余项,并全面参与四川省各项业务工作。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目前有英语、日语、法语和朝鲜(韩)语4个本科专业,1个应用英语专科专业,一个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并建有1个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全院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在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1200余人。

  学院现有教授、副教授30人,其他教学、教辅人员98人,并有外籍教师9人。其中,具有硕士学历的占在职教师的85%以上,有博士3人和在读博士生4人。

  “重专业基础、重知识广度、重应用能力”是本院的办学特色。本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外研社杯”全国高校英语辩论赛和“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等有社会影响的比赛中频频获奖。毕业生考取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硕士研究生的比率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近年来,学院教师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项目4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5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

文学院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学等4个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6个硕士点,有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外国文学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室、新闻学教研室、对外汉语教研室等7个教研室。学院建有现代化的新闻实验室和语音实验室,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共1800余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新闻学专业为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和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单位。

  学院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正副教授占文学院教师总数的64.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85%。近年来,学院先后出版学术专著、教材等15部,发表论文280余篇,多人次获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奖。

艺术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的专业艺术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2000年在原艺术系基础上建立艺术学院。学院现设艺术设计、绘画、动画、音乐、舞蹈与影视表演5个系和理论教研室,有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绘画、动画、摄影、雕塑、音乐学、音乐表演、表演(舞蹈表演、影视表演)、舞蹈编导等9个本科专业和舞蹈表演专科专业、并设美术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2个硕士点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有演艺、影视制作、形体、设计、雕塑、MIDI音乐、丝网板画、多维动画、铜版、录音棚、摄影棚等实验室和工作室。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艺术教育设施及实习实践设备,办学条件优越,建有多个教学实习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国内外二十多家高校与单位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500余人,研究生80余人,教职工137人,其中正副教授40余人。一批知名画家、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和表演艺术家执教各专业,学院还聘任了30多位全国著名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为荣誉教授、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一大批师生创作表演成果荣获国际和国家级金、银奖,一批理论著述获省部级优秀科研奖。

彝学学院

  彝学学院是国内培养彝汉双语本科人才和彝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彝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民委和四川省的重点学科、四川省品牌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文献学”2个硕士点。设有彝英双语、彝日双语、彝汉双语语言文学、彝汉翻译4个本科专业方向。

  学院现有教职工2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占教师总数的56%;具有硕士学历的7人占专任教师的50%左右,博士、在读博士4人。2007年,这支教师队伍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译作500多篇,出版著作30余部,1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奖,30余项获地、市(州)级和校奖,40多人次获奖。《现代彝语》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彝族传统文化”、“现代彝语”、“汉彝翻译”和“民俗学概论”等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藏学学院

  藏学学院现设有藏语言文学、藏学、藏汉双语行政管理等3个本科专业,藏语言文学、逻辑学2个硕士点。学院下设4个教研室:文学与艺术教研室、语言与翻译教研室、历史文化教研室、汉语文教研室,2个研究所(中心):藏族文化研究所、藏汉翻译中心。藏语言文学专业系国家民委、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一,属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有来自五省区的在校研究生85人、本科学生406人。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4人,分别来自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在职教师的60%以上。2009年藏语言文学教研室教学团队被列为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

  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28项;多次参与国家级社科重点项目。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省级4项;出版专著、教材4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目前学院有省级、校级精品课程10门,自编教材《基础梵语》被列为国家教育部“十一五”教材出版基金项目。

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现设有社会学系、心理学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学研究所。现有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2个本科专业,有26个民族的在校学生400余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设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研究方向。

  学院现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有博士4人,硕士13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荣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授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名教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名教师是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名教师被评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1名教师受聘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3名教师担任硕士生导师。学院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2009年社会工作专业被教育厅批准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省级特色专业。学院的教师近年来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16项省部级项目,独立或合作出版学术专著、编著20余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近年来,学院在团省委青少年服务中心、大中小学校、社区、儿童福利院、康复医院、救助管理站、戒毒所和咨询管理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在汶川地震灾区建立了心理援助工作站。积极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主动参加灾区重建工作,形成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色。

  学院还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新生心理适应健康教育、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个别和团体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以及指导心理协会等工作,努力为建设和谐校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教育技术学7个本科专业和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拥有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信息材料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电气工程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和物理基础实验室。实验室面积7200余平方米,设备资产1600余万元,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建立了完善的学生工程实践和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在校学生2000余人。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近年纵向项目到帐经费达160多万元。在国内外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多次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立了完善的学生工程实践和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在校学生2000余人。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近年纵向项目到帐经费达160多万元。在国内外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多次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

  学院师资力量强,有教授6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国家民委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92%的专任教师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聘有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8位客座教授。与英国威尔士大学有“1+1”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项目。

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

  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目前设有化学系(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4个本科专业)、药学与中药学系(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学3个本科专业)、城建系(城市规划、建筑学2个本科专业);1个有机化学硕士点;3个研究所(少数民族药物研究所、少数民族建筑与规划研究所、水环境研究所)。在校研究生、本科学生15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0人,讲师25人,其它9人。主讲教师41人,其中博士19人,硕士17人。

  学院建有1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资源实验中心)、1个化学基础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和4个校级实验室(制药工程实验室、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室、城市规划设计实验室和民族医药实验室),6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用于教学、科研的仪器、设备总值1200多万元。经过多年凝练,形成了民族药物、有机合成化学、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材料化学、民族地区的城镇规划及建筑设计6个科研团队,近5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获得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出版教材、专著9部,在国内外刊物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近60篇、EI收录10余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学院有6个专业教研室和2个公共教研室,有系统实验室(国家民委重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和教学实验中心等4个综合实验室,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本科大学生1802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余人。专职教师中,具有教授9人、副教授28人,有博士12人,在读博士12人,海归教师8人,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中研究生比例为100%。实验室面积5200㎡,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学院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数学建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大赛中屡创佳绩,先后共有一百余名学生在比赛中荣获国家和省级奖励。

  近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先后有多名教师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奖,现有在研项目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40余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办学历史悠久,科学文化积淀丰厚,现拥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300多名,其中动物科学专业为教育部及四川省高校品牌专业,动物医学专业为四川省高校品牌专业,有2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有8个硕士专业,研究生150多名;拥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包括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设备总值3200多万元;另外还有动物医院、禽病研究所等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共9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5人,教授18人,博士和在读博士34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10人。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和科研平台、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学院发展的基础;团结协作、务实与创新的办学理念,将成就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学校新的发展阶段再创辉煌。

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是西南民族大学为了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条件、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型高素质人才而设立。

  学院下设英语(涉外事务)本科专业与旅游英语专科专业,拥有包括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内的任课老师25人,其中85%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外籍教师10人。目前在院学习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百余人。还有来自美、英、日本、韩国、加拿大等30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近400余人,留学生规模名列国家民委委属院校和四川省高校前茅。

预科教育学院

  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是少数民族学生继续深造的金色桥梁。我校是最早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的高等院校之一,为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从1951年6月1日建校之日起,先后开办了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预科班,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为民族地区输送了一大批民族干部和各类专门技术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学院现有学生千余人,2009年为包括本校在内的24所高校培养一年制和两年制的预科生。

  学院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好,科研成果丰硕,管理水平高。学院下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教育5个教研室。有专兼职教师4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22人(在读博士1人),副高以上职称18人,其中教授2人,专兼职班主任15人。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

体育系

  体育系除担负社会体育本科的培养外,还肩负全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及师生群众体育运动辅导和校内外运动竞赛的组织工作。体育系下设第一、第二两个教研室。体育系现有正、副教授18人,其他教学、教辅人员24人。其中具有硕士学历人数为14人,占在职教师的34.2%。国际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3人。

  近年来,体育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体育系曾荣获“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 称号。2005年我校五人制足球队荣获四川省大学生五人制足球比赛冠军,全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比赛季军。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校射弩队荣获冠军。在2008年全国民族院校蹴球比赛中获得两金一银,被四川省民委、省体育局确定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蹴球、射弩省级训练基地。

  近年来,体育系教师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